東涌古城位於大嶼山大東山北面山腳的下嶺皮村,又稱東涌寨城或東涌砲台,在清代稱東涌所城,為大鵬右營的水師總部。東涌寨城現為本港僅存最完好的古城。
東涌古城有近八百年歷史,為清兵的軍事重要據點。古城前身可追溯至南宋初年,當時大嶼山為重要的海鹽生產地,海鹽利潤可觀下,私梟得以活躍繼而組織日漸龐大,販運私鹽往廣州時,私販常與地方政府發生衝突。十二世紀初,宋朝廷以廣州經略錢之望統兵大嶼山平亂,後為保海隅安寧,便差遣300名水軍在東涌駐守並築城設防。自此大嶼山三年內太平無事,該等水軍因而被撤調,半數改駐九龍始築九龍寨城。到了清初,有海盜幫活躍以東涌為根據地,並佔據東涌古城。嘉慶年間張保仔招降後,基於海防需要,清政府便在古城舊址修建砲台和兵房,作為大嶼島上與各汛營間的總指揮中心。
自新界在1898年租借給英國,東涌砲台便失去原有海防作用並廢置。二戰抗日期間,日軍曾佔據砲台。戰後古城被港府改作警署,先後再被用作佛山華英中學校舍、東涌鄉事委員會和東涌公立學校。1979年被列為法定古蹟。2003年學校停辦而鄉委會亦關閉,成為大型活動或會慶舉行的場所。1988年古城進行全面修葺,穩固城牆,並修復原有舊貌,部份兵房改作專題展覽中心,其後增設文物展覽館,成為認識大嶼山古史不可錯過的遊覽勝地。此外,古城門外原有何氏書室一間,現僅存門額一塊橫陳路旁,餘外無其他文物可考,推斷遺物所在地當時曾是一所書塾。
東涌砲台佔地不大,面積約5,600平方米,整個古城由三面城牆包圍,背靠山嶺。背城牆不很明顯,上設通道連接三方城牆可走一圈。圍牆由長條形的花崗岩築成,有拱門三度,門上均有楣刻,分別稱正門「拱宸」、東門「接秀」和西門「聯庚」,均築有小望樓,城牆上設有通道連接各面城門和城樓,體制完整。北面正門入口的花崗石額刻有「道光十二年督造守備何駿龍」字樣,為砲台的修建年份,城內中央前部份建有多座營房,後方營房則依山坡而建,分兩層至近背靠的城牆。
正面的北城牆之上有六門古炮,並排槍口朝北一起陳列,甚具氣勢。六炮分別重一千斤至二千斤不等,炮身刻有銘文,其中有兩支因風雨侵蝕令字跡很模糊,但仍可辨識,從銘文得知分別為道光至嘉慶年間鑄造。1918年地方政府從不同地方搜購古炮移來裝飾,其中有數支大炮傳為曾圍剿著名海盜張保仔,現集中在北城牆上供遊人憑弔及欣賞。
正門
yahoo blog 原誌日期:2011-2-19
東涌古寨城 / 東涌砲台
東涌古城位於大嶼山大東山北面山腳的下嶺皮村,又稱東涌寨城或東涌砲台,在清代稱東涌所城,為大鵬右營的水師總部。東涌寨城現為本港僅存最完好的古城。
東涌古城有近八百年歷史,為清兵的軍事重要據點。古城前身可追溯至南宋初年,當時大嶼山為重要的海鹽生產地,海鹽利潤可觀下,私梟得以活躍繼而組織日漸龐大,販運私鹽往廣州時,私販常與地方政府發生衝突。十二世紀初,宋朝廷以廣州經略錢之望統兵大嶼山平亂,後為保海隅安寧,便差遣300名水軍在東涌駐守並築城設防。自此大嶼山三年內太平無事,該等水軍因而被撤調,半數改駐九龍始築九龍寨城。到了清初,有海盜幫活躍以東涌為根據地,並佔據東涌古城。嘉慶年間張保仔招降後,基於海防需要,清政府便在古城舊址修建砲台和兵房,作為大嶼島上與各汛營間的總指揮中心。
自新界在1898年租借給英國,東涌砲台便失去原有海防作用並廢置。二戰抗日期間,日軍曾佔據砲台。戰後古城被港府改作警署,先後再被用作佛山華英中學校舍、東涌鄉事委員會和東涌公立學校。1979年被列為法定古蹟。2003年學校停辦而鄉委會亦關閉,成為大型活動或會慶舉行的場所。1988年古城進行全面修葺,穩固城牆,並修復原有舊貌,部份兵房改作專題展覽中心,其後增設文物展覽館,成為認識大嶼山古史不可錯過的遊覽勝地。此外,古城門外原有何氏書室一間,現僅存門額一塊橫陳路旁,餘外無其他文物可考,推斷遺物所在地當時曾是一所書塾。
東涌砲台佔地不大,面積約5,600平方米,整個古城由三面城牆包圍,背靠山嶺。背城牆不很明顯,上設通道連接三方城牆可走一圈。圍牆由長條形的花崗岩築成,有拱門三度,門上均有楣刻,分別稱正門「拱宸」、東門「接秀」和西門「聯庚」,均築有小望樓,城牆上設有通道連接各面城門和城樓,體制完整。北面正門入口的花崗石額刻有「道光十二年督造守備何駿龍」字樣,為砲台的修建年份,城內中央前部份建有多座營房,後方營房則依山坡而建,分兩層至近背靠的城牆。
正面的北城牆之上有六門古炮,並排槍口朝北一起陳列,甚具氣勢。六炮分別重一千斤至二千斤不等,炮身刻有銘文,其中有兩支因風雨侵蝕令字跡很模糊,但仍可辨識,從銘文得知分別為道光至嘉慶年間鑄造。1918年地方政府從不同地方搜購古炮移來裝飾,其中有數支大炮傳為曾圍剿著名海盜張保仔,現集中在北城牆上供遊人憑弔及欣賞。
(剪輯資料)
東涌古城
正門城樓
法定古蹟
古城廣場
鄉事委會
古屋商會
俯瞰場地
古城砲台
大小巨炮
炮身刻字
模糊字跡
西門城樓
西小望樓
西面城牆
城牆走道
紀念會堂
眺婆髻山
一列營房
屋內荒廢
改作課室
小學遺物
東小望樓
望樓小窗
監察城牆
東鄰村落
小門出城
南走長城
城背圍牆
上走背城
兜走一圈
回西城樓
望樓小門
俯瞰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