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平紀念碑原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間陣亡的軍人而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紀念碑以合併形式一起紀念兩次大戰的殉難者。
和平紀念碑座落在中環遮打道,毗鄰為著名的立法局大樓、香港大會堂、皇后像廣場和香港會所大廈等。 莊嚴而肅穆的紀念碑於1923年豎立在一塊十字型台階之上,四周是一片草坪附有鐵練作圍欄,遊人只可遠觀和致敬。 整座紀念石碑是仿效建於1920年倫敦白廳的和平紀念碑而築成,石碑的正面和背面分別設有3支升旗桿,向立法局大樓的為正面,升旗禮時會先 :
由左至右升起英國空軍軍旗、英國國旗及英國商務旗;向香港大會堂高座為背面,由左至右會升起英國海軍軍旗、英國國旗及政府旗,該等徽旗的順序方式排列亦是參照白廳和平紀念碑。
和平紀念碑頂上建有象徵的小型石棺,棺蓋平放著一個花圈雕飾,是代表悼念陣亡將士。 石碑兩側各有一象徵悼念亡者的花圈雕飾,花圈之上刻有「MCM、XIX」羅馬數字,是代表1919年簽訂《凡爾賽和約》的年份。 對下刻有「英魂不朽、浩氣長存」及(即光榮殉難者)「THE GLORIOUS DEAD」字樣,再下方「1914-1918」及「1939-1945」表示兩次世界大戰的年份。
和平紀念日在二戰前訂為11月11日,戰後改於11月第二個星期日,每年港督與殖民地官員均出席大型悼念及閱兵儀式,更列入為公眾假期。 1945年9月,英國海軍少將夏愨代表中國戰區接收香港,在和平紀念碑舉行重新揭幕及檢閱儀式,歷史性時刻的中華民國國旗與英國國旗同場升起。 1946年起政府另訂重光紀念日,以紀念英國戰後正式重新佔領管治香港。 1997年後悼念活動改為8月15日,易名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雖被易名,但和平紀念碑仍沿用已有的中文名稱,部份政治團體以其中之一的歷史準確性另稱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碑」。
殖民地以前,和平紀念碑每日進行的升降旗儀式由香港義勇軍負責。 1997年升降旗任務改由英軍黑衛士兵團臨時執行。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駐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不便在非營區的中環鬧市進行升降旗儀式,有關儀式因而取消,其後公眾假期亦由佛誕取代。 故政府將官方每日的升降旗儀式由穿禮服的香港警察執行,地點在最具代表性的灣仔金紫荊廣場進行。
和平紀念碑
前告示牌
石碑正面
頂端石棺
三支旗桿
側面雕字
側面全貌
石碑草坪
鐵練圍欄
向北長路
前立法局
後大會堂
西伴摩廈
東靠中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