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西環有條主要雙向的大馬路,名為卑路乍街,對開海旁的堆填區海灣,被稱卑路乍灣,其旁的臨時公園則稱卑路乍灣公園,而卑路乍街之上的西環山,高約百米,上設有防衛港島的西砲台,稱為卑路乍砲台,都是以英國海軍指揮官(Edward Belcher)愛德華•卑路乍而命名,以紀念他早期對香港防衛和測量功績作出的貢獻。

1840-1841年中英鴉片戰爭,英方戰勝後便命令英海指揮官卑路乍作為先遣部隊,並負責測量香港地形,後測量得上環臨海有一塊高地可作駐紮軍營。 1841年1月25曰上午8 時15分,卑路乍率領英軍乘軍艦在上環水坑口登陸,成為首批佔領者,隨即遙向英女皇鳴炮以示佔領香港島,並將上岸的水坑口命名為佔領角,今改建為荷李活道公園。

1842年滿清政府簽署《 南京條約 》割讓香港島,自此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於1857年港島被劃分四環九約分區,其後於1903年由今黃泥涌至堅尼地城範圍內建立維多利亞城,並豎立為數約7支的維多利亞城界石來標示地界。

英海軍官卑路乍,生於1799年,精於地理測量學,曾在中英鴉片戰爭期間提供重要的地理測量數據。 初臨香港時奉命測量維多利亞港地形,其測量學十分精確,早期香港開埠地圖都是根據其測量資料來繒製。1843年,卑路乍受勳並加入英艦聖馬蘭號繼續擔任測量工作,地方遍及遠東等地,除了負責測量香港地形外,還主張在港島北岸建築東、西砲台作防衛。 東砲台即鯉魚門砲台,今已改建為海防博物館,而西砲台則在現今西環山的寶翠園大廈,因西砲台最先落成,故以其名字稱為卑路乍砲台。

1886年,港督堅尼地在西環卑路乍灣填海造地後築建區內的主要幹道,長約0.9 公里,以卑路乍命名。西環石塘咀轉角的皇后大道西與卑路乍街交界處,原為山咀,其上面的小山丘於1880年開始築建卑路乍砲台,砲台分為上、下兩個砲台。砲台對下的卑路乍街山邊,戰前建有四個可相通的防空洞,用作市民躲避日軍戰機的空襲。戰後卑路乍炮台至1946年正式棄用。90年代初則封閉上址所有的防空洞。

1956年,卑路乍砲台原址改建為全港首個由公務員合作社興建的宿舍,以卑路乍英文The Belcher’s 雅譯為「寶翠園」。發展寶翠園時,在地盤裏發掘出一尊巨型大砲,為一支全港最大的古炮,長8.7米、重320 噸,屬英式遠程滑膛大炮,印證了該址曾是卑路乍砲台,該尊大砲豎立在園內留為紀念。 當時該炮座上嵌有一塊為興建公務員住宅落成的紀念銅牌,由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揭幕。

90年代以後,有發展商購入該地段,其後拆卸所有建築物,計劃削山以興建私人屋苑。 除了剷除卑路乍街其中兩個防空洞,更將卑路乍砲台的西環山夷為平地,成為現今港島中西區著名大型屋苑之一的寶翠園。 該兩個被削平的防空洞位置成為西寶城商場前的迴旋處廣場。

1997年寶翠園重建時,原座落在寶翠園花園內的大炮被移往筲箕灣海防博物館展覽,現寶翠園後面高地停車場入口,位於龍虎山山麓近薄扶林道的香港大學 ; 卑路乍街的山邊,現時只剩下兩個防空洞的遺跡,見證西環防禦歷史的變遷。

原址砲台

南里山坡

山邊上山

卑路乍街的山邊 :

山邊車路

 

防空洞穴

 

封閉山洞

山洞鐵門

洞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