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城(又譯維多利亞市,原譯域多利城,又稱女皇城或香港城;英語:Victoria或City of Victoria)位於香港香港島西北岸,即現時香港中西區灣仔區一帶。

維多利亞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841 年英國派遺 Edward Belcher 首先登陸水坑口 (Possession Point) 詳細測量港地形,打量軍事地形,象徵式佔領香港,而這個水坑口是昔日香港大水口,是紅爐峰 (太平山) 通往海港的河口。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哪一年?爆發於1840年虎門銷煙

翌年 1842 年(道光二十二年) 一場鴉片戰爭之中,大清帝國被迫簽署「南京條約」,向英國人賠款 2,100 萬銀元之外,英國堂堂正正取得香港島,方便與中國進行商業貿易。  

當時中國由道光皇帝掌權,而英國那邊 Queen Victoria 女皇開始在香港島上建立殖民城市。

於 1843年將中環及灣仔一帶改名為「維多利亞城」。  其後,香港政府於 1857年將維多利亞城分劃西環、上環、中環和下環即「四環」。  要說香港維多利亞城的地標,肯定是 1880 年填海而建的皇家廣場,後來於 1897年,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登基 60 金禧周年改名為「皇后像廣場」。

維多利亞城發展得熾熱,城市範圍不斷擴展,1903 年香港政府於憲報中頒布法令,界定維多利亞城之範圍,並豎立界石標明範圍,每個界石高約一米,皆刻著 City Boundary 1903。  維多利亞城界石 City Boundary Stone 的出現,除了標明城界範圍,同時在半山見証了香港殖民地時代的故事,把現時 6 個界碑的界線跟 1915 年香港地圖作比較,這些界碑都是當時靠山上的邊緣地方。  由頭到尾到訪各碑石,需要上山落斜,全長路程約 16 公里,還可以去探究一下第 7 個碑石遺址,這個馬己仙峽道界石於 2007年因修葺斜坡工程被拆卸後至今不落不明。  

位置與分區

維多利亞城故址位於今天香港的政治與金融商業中心地帶,即中西區。  

1857年,香港政府將維多利亞城範圍劃分為四環,即西環(包括堅尼地城石塘咀西營盤)、上環中環下環(今灣仔銅鑼灣一帶)。

1874年桂文燦編纂的《廣東圖說》同治刊本,當中以群帶路標誌為上環、中環、下環。  而1866年的《新安縣全圖》,當時的群帶路所標示的位置亦在中環現址相近。  除下環外,上述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九約則是四環的細分,包括了東角跑馬地等地,形成四環九約。  當時區內交通工具以電車巴士為主。

現時香港童軍總會港島地域共有7個轄下區會中仍設有維多利亞城區。

界碑

維多利亞城界碑

1903年,香港政府豎立了七塊維多利亞城界碑,包括位於克頓道薄扶林道寶雲道舊山頂道黃泥涌道域多利道馬己仙峽道, 其中前六塊被保留至今。 界碑石每塊高98厘米,上刻City Boundary 1903字樣。 法例已訂明城市範圍,界碑只是象徵標記,不具法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