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臣山軍火庫 (英文:Central Ordinance (Munitions) Depot), 又譯中央彈藥庫,是香港一個軍事遺跡,位於香港島南區深水灣徑18號,由皇家工兵(英語:Royal Engineers)(British Royal Engineers)於1937年建成,作儲存軍火及武器之用,以應付日益惡化的亞洲政治形勢。 軍火庫的興建在當時是軍方高度機密,當時英軍故意將軍火庫暱稱為「小香港」(由香港仔的名字改成),以瞞騙充斥香港的日本間諜。
1941年,日軍進攻香港期間,軍火庫由四個國籍、約60名軍人駐守,包括英籍的英國皇家陸軍軍需團(英語:Royal Army Ordnance Corps)(British Royal Army Ordnance Corps)、 皇家陸軍勤務團(英語:Royal Army Service Corps) (Royal Army Service Corps)、皇家工兵(英語:Royal Engineers)(Royal Engineers);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部隊(Canadian Winnipeg Grenadiers)、印度旁車普營(Punjabi infantrymen)及華籍的香港義勇軍(Hong Kong Volunteer Defence Corps)。 部隊一直抵抗日軍猛攻,直到香港投降後兩天 (1941年12月27日)才正式投降,是香港守軍最後一個向日本投降的據點。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軍火庫續由軍方使用。1970年代移交香港警隊作警察駕駛學校,後來則改為土木工程拓展署儲存礦石樣本的地點。 2003年,軍火庫被改建為酒窖及私人會所(Crown Wine Cellars),工程耗資3千萬港元,並保留原有的地庫軍火倉及站崗遺跡。 保育計劃獲得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異項目獎。 現時軍火庫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軍火庫建於壽臣山的深谷,遠離市區,一方面減少萬一爆炸所帶來的破壞,另一方面其隱蔽的地理環境使其難以被海陸空轟炸。 整個軍火庫約長600米、闊250米,初期建有12個地下軍火庫、總部及崗亭,現時只剩下8個軍火庫及崗亭(其中4個軍火庫因興建私人住宅已被拆卸,總部亦早已被拆)。
地下軍火庫設計相若,包括長9.4米的入口走廊,內部則長12.2米、闊7.3米,均埋在20米深的地下,混凝土外牆厚達一米。 軍火庫入口裝上半吋厚的鐵門,部分軍火庫更加建有超過一米厚的磚牆以減輕萬一爆炸所造成的影響。 現時6個地下軍火庫已被改為酒窖,另外兩個則改為私人會所。